意象嶺南

樂旅中華



日期/時間

23/11/2018 (禮拜五)  晚上 8:00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150, $200, $260, $320

23-24/11/2018 (禮拜六)  晚上 8:00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150, $200, $260, $320


指揮/藝術指導

張列


演出

環保二胡
張重雪
香港中樂團樂團首席
羅晶
香港中樂團箏首席


演出曲目

賽龍奪錦——何柳堂曲 李復斌編配
潮州弦詩樂——浪淘沙——潮州民間樂曲 梁軍編曲月滿韓江——梁軍編曲
箏與樂隊——出水蓮——客家箏傳統曲目陳安華訂譜 李復斌編配
廣東音樂三首 – 娛樂昇平、彩雲追月、旱天雷——梁軍編曲
鄉愁(選自大型民族交響套曲《絲路粵韻》第五樂章)——趙季平曲
二胡協奏曲——弦意嶺南——王丹紅曲
粵風——常平曲


來源多樣 樂觀包容

周凡夫

這場以「意象嶺南」為題的音樂會,共安排有八首樂曲,這八首樂曲除了都與嶺南音樂文化有關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樂曲均根植於嶺南音樂文化傳統,且全是結合了民族樂團的豐富表現力,為傳統嶺南音樂文化賦予新意象的樂曲。

嶺南文化三大語系

嶺南音樂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歷代來自各處的移民(包括近現代的外國人)文化對嶺南這片土地的浸染,可說來源多樣,包羅廣泛。單從語言來說,自有清朝一代,廣東的十府(行政區),廣州府、肇慶府、惠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和韶州府,都是粵語系,瓊州府(現已成為海南省)和潮州府是閩語系,而嘉應府則是客家語系。這種語言文化的劃分,祇反映了當年方言流佈的區域中心,但隨著時日變化,方言的分佈必然會變成「墨漬性」,相互點點滲透交錯,難以清晰劃分了。單以客家語系來說,除了作為當年嘉慶府中心的梅州,現今粵北一帶,甚至香港新界,不少村落都是客家圍村。

 這三大方言群落,都是全國的方言大系,都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深厚獨特,互不統屬的音樂傳統,這不僅結合語言會形成不同的民謠、民歌、戲曲,器樂上亦各有不同的樂種。然而,話說回來,歷史淵源最早的客家語系文化中的漢樂,和漢樂箏(客家箏),與中原一脈相承,是嶺南境內至為古老的樂種,但在地域上的客觀接觸,既影響了潮州語系的潮州弦詩樂與潮州箏,甚至具有嶺南文化主流影響力,向全國及海外廣府人聚居地流播的粵語系文化中的一些古調譜子,亦有漢樂影響的影子。由此見出,三種方言語系雖互不統屬,但在長時間的發展下,相互影響卻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相互影響,更在於來源多樣的嶺南音樂文化,一直以來具有樂觀包容的特性,從粵北客家語系的採茶戲音樂,到珠三角粵語系的粵樂(廣東音樂),從粵東的潮州弦詩樂到客家箏,毋不具有這種能不斷吸納融合外來優秀文化的樂觀包容的特性。

 

樂觀包容粵樂尤強

如果說,香港的音樂文化傳統根源便在於這三大構成嶺南音樂、嶺南文化的語系,那麼,從高一點的文化層面來檢視,香港的音樂形成,便是來源多樣,樂觀包容相互融合而成。與香港關係至為緊密,源自廣府文化粵語系的粵劇、粵曲和粵樂,這種樂觀包容特性便更為明顯。粵樂更幾乎是全面性地將西方音樂中的元素吸納融和,自尹自重到駱臻,不單是將小提琴引入粵樂,更在技巧上加以「粵化」,名字亦粵化為「梵鈴」,在粵樂演奏中形成獨特的小提琴藝術流派;上一世紀二、三十年代,粵樂樂隊編制中,除了小提琴、鋼琴,還已引入大量西方樂器,如低音提琴、結他、小號、班卓琴(Banjo)、薩克管、木琴、架子鼓等;美國民歌《噢!蘇珊娜》的曲調,亦可以譜寫成粵曲。 上一世紀五、六十年代以還,西方音樂對粵樂的影響變得更為「全面」,樂器之外,還有題材、演奏技法、創作上的體裁、曲式、和聲、複調、配器,甚至創作意念思維。在西方舞曲的誘發下,早於三十年代初便陸續有好些「輕音樂」般的粵樂面世,如陳文達的《醉月》、《迷離》,呂文成的《醒獅》、《步步高》等。為此,香港作為引入西方文化的重要門戶,亦長時間成為樂觀包容西方音樂的粵樂發展重鎮。其實,即使是潮州弦詩樂、客家山歌、客家箏、潮州箏的音樂,在香港亦不斷將外來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特有的色彩。

 

打造新意象新空間

這場音樂會中的嶺南音樂無論是各地的歌謠、民歌,還是潮州弦詩樂、客家箏、廣東音樂,都樂觀包容地,結合大型民族樂團的豐富表現力,以求營造出嶺南音樂的新意象,這亦正是香港中樂團長期以來「根植傳統,銳意創新」的一個發展方向;這種意象亦可說是「與時俱進」的具體表現,目的在於樂團能與觀眾一起在音樂中與時俱進,為香港音樂文化打造一片新的意象、新的空間。

 



 

原文鏈接:http://www.hkco.org/tc/Concerts/Images-Of-South-China.html

(Visited 122 times, 1 visits today)

About The Author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