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与天堂的父亲来一次对话”

說起著名旅澳鋼琴家、作曲家儲望華老師,許多人第壹時間想起的,壹般都是他那膾炙人口的的代表作——《黃河》鋼琴協奏曲。

時至今日,這首名曲已在世界各國各地廣泛流傳,儼然成為了壹張著名的中華音樂文化名片,輻射到全世界音樂所能夠傳播到的地方。“《黃河》鋼琴協奏曲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認識了中國鋼琴藝術。”

▲為創作鋼琴協奏曲《黃河》,儲望華老師與殷承宗先生在黃河壺口瀑布

 

另外,他還有壹個著名的身份,就是中國著名近代學者,儲安平的兒子。對於父親,儲望華老師甚少在公眾面前提及起他。但儲老師很早之前通過雜誌發表了壹篇文章,深情緬懷起了逝世已久的父親:“我想與您來壹次交談。”

 

時代背景下的掙紮

▲儲安平先生與家人

 

儲安平先生在民國時期已經是著名的評論家、《觀察》社長和主編,而且還遠渡到英國留學,直到抗日時期中途退學歸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他先後創辦報刊和擔任社長、主編,在文藝界有著十分高的知名度。

在儲望華老師眼裏,褪去社會賦予的政治色彩,父親就只是壹名普普通通的父親罷了。而父親的種種經歷給家庭帶來了巨大影響,按照儲老師的話來說:“他不是壹個家庭化的人。”

在母親端木露西與父親離婚之後,儲望華老師跟著父親壹起生活,但從小就被送到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去讀書,與父親分開了6年,幾乎沒有時間跟父親壹起相處,更何況是得到父愛的關懷。

 

 

“現在想起來,這是我最大的遺憾。”儲望華老師認為,社會動蕩剝奪了父親本應成為壹個普通人、壹個普通的丈夫和父親的權利,而他作為兒子,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深陷於這個時代的漩渦之中苦苦掙紮,而無能為力。這變成了他壹生中最大的遺憾。

 

站在父親的肩膀上 開始音樂之路

“我的音樂之路跟父親有關。父親壹直支持我去學鋼琴,也是父親安排我去報考的音樂學院附中。當時的錄取率僅有3%,得知我考上後,父親非常高興,他希望我能成為傅聰、劉詩昆這樣的鋼琴家。後來也是他在家庭會議上力排眾議,決定為我買臺鋼琴。”——儲望華老師

 

▲2018“李斯特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儲望華大師課

 

▲2017“蕭邦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儲望華大師課

 

 

儲望華老師幼年時已顯其音樂天賦。

1956年,年僅14歲的儲老師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村歌》在第壹屆全國音樂周公演,連《人民日報》的報道都稱他為“戴紅領巾的作曲者”。

而父親儲安平也在第二天就馬上給他來信:“妳以前常告訴我,在報上讀到了爸爸的名字,現在爸爸也在報上第壹次看到了妳的名字。”

父親時刻的關註和鼓勵,讓儲望華老師倍感溫暖。不僅如此,父親儲安平還覺得儲老師在學校接觸的,絕大多數都是西方音樂,因而經常囑咐他壹定要重視從中國民間汲取藝術營養,每逢寒暑假便帶著他走訪民間藝人,看地方戲和說唱節目,美其名曰“補課”。

▲儲望華老師與莊則棟先生、殷承宗先生

 

用音樂 與父親來壹次好久不見的交談

“我常常想,我的氣魄與膽識無法與父親相比。父親壹直在思考政治、思考社會,而我接觸的領域比他小,我想的更多的是藝術,把鋼琴曲作好,有更多的聽眾。但是如果父親知道我是在做壹些實事,是以音樂有作為於國家、社會和人民,他也會很欣慰的。”——儲望華老師

▲創作中的儲望華老師

 

儲望華老師最終戰勝了那段“歲月”給他帶來的煎熬與考驗,堅持著自己的音樂之路,不斷進取。

雖然父親並沒有傳授他更多關於人生的經驗,但在儲望華老師心目中,父親壹直是瞻仰的榜樣形象,他做到了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情,而他也想象父親壹樣,對自己喜愛的和相信的事物,有著堅定的信仰。

 

▲儲望華老師(後右壹)與傅聰先生(前中)

 

 

在儲安平誕辰80周年時,儲望華老師創作了壹部交響詩《秋之泣》,這部音樂作品已由澳大利亞最好的樂隊墨爾本交響樂團公演。

“我在該音樂會節目單的樂曲簡介中寫道,這首作品不僅刻畫了晚秋的蒼涼景色,而且也是對作曲家之父的深厚緬懷與悼念。”

 

 

儲望華老師相信,寫出最好的音樂作品,就是他與在天堂的父親對話的最好方式。

壹首壹首的作曲作品流芳百世,通過世界各地人們的演奏,總有壹天父親儲安平也會聽到自己的作品。“分離這麼多年,我終於以這樣壹種方式,完成了我們父子之間的心靈交談。唯願父親那曾經悲苦而孤寂的靈魂能感受到這壹切。

 

香港國際音樂家協會自2015年起在“蕭邦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和“李斯特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的總決賽中,特設 『儲望華榮譽獎』 及 『儲望華作品最佳演奏獎』 。

此獎項獲得者由《黃河》鋼琴協奏曲主要執筆者之壹,國際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儲望華先生,親自從演奏其作品的選手中選出,並於頒獎典禮親手頒發此獎項。

 

特設該兩大獎項,壹是飽含了對儲望華老師的敬意,二是希望能鼓勵更多的琴童把中國鋼琴作品延續下去。以儲老師為例的眾多鋼琴藝術家和作曲家,仍舊為了自己心愛的事業,壹分耕耘壹分收獲,孜孜不倦地為中國鋼琴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和付出心血。

科技發展使得錄音方式可以在技術層面上達到永遠把聲音保存下來的可能,但音樂並不僅僅是聲音,音樂需要傳承。

 

▲“儲望華榮譽獎”&“儲望華作品最佳演奏獎”歷年獲得者

 

而好的音樂更是如“酒香不怕巷子深”,有著自身的獨特人文魅力,吸引住更多同樣是熱愛音樂的人聚集起來,發揚光大。

作曲家們所追求的很純粹,也很簡單:“做出好音樂,讓更多人的人聽到我們的好音樂,然後更多人都會跟著去做好音樂”。

音樂對他們來說不是商品般的存在,而是植入腦海裏的信仰。

 

(Visited 117 times, 1 visits today)

About The Author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